美国国家独立历史公园详细简介
收藏浏览 159

  如果时光回溯到18世纪前叶的北美洲,那时“美国”尚未建国,它还只是英国在北美洲东部的13个殖民地而已。当时北美洲最繁华的城市既不是纽约也不是波士顿,而是位于德拉华河畔的港市--费城。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亚当斯……这些美国开国元勋曾在它的怀抱中思考踌躇。仿佛是注定的因缘,反对英国统治的号角正是在这座具有浓郁英国气息的城市吹响。1776年,一份《独立宣言》的签署,犹如一声惊雷从费城传遍全球,拉开了全球首个欧洲殖民地争取独立的序幕;无独有偶,1787年,人类历史上首部宪法也诞生于这座城市。

  如今,在费城市中心的东部,一座占地22公顷的美国国家独立历史公园将多处见证过抗争、商讨、争论、妥协的风云际会之所保留下来。被列为世界遗产的独立厅、虽然裂口却在精神上震聋发聩的自由钟、美国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红砖列柱、厅堂会场,纵贯了殖民地、独立战争和联邦时期。这座不大的历史公园因此也有了一个形象的昵称--美国最有历史的一平方英里。

  世界遗产--独立厅

  《独立宣言》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都是在公园中的独立厅签署的。1979年,独立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中心的官网如是评价独立厅的突出普遍价值:“这两份以自由和民主为原则的文件不仅在美国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世界各国法律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使一位异常反美的人士在冷静审视这两份文件后,恐怕也不得不承认其对全人类的积极意义。如今,独立厅这座两层的红砖建筑自然成为公园中最知名的必游之地。

  笔者驱车进入费城市中心,单行而狭窄的街道依旧保留了两个多世纪前的格局。这一带几乎都是草坪,视野开阔,和周围围合的摩天大楼形成了鲜明对比。近了、近了,两层高的独立厅渐渐在摩天大楼的背景中显露出来。这一坐落在青砖铺地的栗树街南侧的建筑始建于1732年,直到1753年才完工。当时正值英国乔治王时代(1714~1830年),独立厅自然也带上了乔治风格。乔治风格建筑常常遵从古典主义建筑特色,讲求比例与对称,最常用的建筑材料是砖和石材,红色、褐色和白色是最常见的配色。这时,一辆复古马车慢悠悠地在独立厅前驶过,仿佛一下便把时光拨回数百年。

  独立厅主楼仅两层,临栗树街一侧(北侧)每层有9扇白框窗户一字排开,窗户上方饰有砖楣,两层楼的窗户间嵌有白色的长方形大理石饰板,一楼正中为双扇对开的白色大门,屋顶东西两侧各有一排烟囱,南北两侧则是白色的装饰性护栏,红白交映,显得典雅而庄重。一座高达51.1米的钟楼看起来矗立在建筑中部,其实它位于独立厅的南侧。从这一侧仰望,钟楼下部的红砖结构装饰精美,而其上的尖塔中嵌有一口带有金色环饰的钟面,再往上看,便是一个八角形悬挂大钟的钟室。如果说仅到此就已显得恢宏大气,但还不够,其上还有一个更小的八角形小顶,颀长的尖顶上顶着一个圆球。最后,一个拖着长尾的金色弓箭形风向标为这座钟楼画下了一个终止符,高屋建瓴,熠熠生辉。

  独立厅主楼东西两侧还各有一间侧室,侧室和主楼间有廊道相连,笔者的独立厅之旅便是从东侧室开始的。笔者和其他来自全球各地的几十个人挤在这间小屋里,一位公园管理员热情地介绍着独立厅的历史。这一建筑的设计师安德鲁·哈密尔顿竟然是当时一位赫赫有名的律师。独立厅最初为英国殖民地宾夕法尼亚省的议会大楼,1775~1783年间成为第二大陆议会的主要集会场所;1787年夏天,这里成为制宪会议的会场。如今的独立厅框架结构基本还是当年的原件,但内部经过修缮维护,现在展现的是其18世纪的风貌。

  穿过短小的廊道,我们便进入了独立厅的一楼,整栋建筑最重要的两间屋子就位于这层楼的东西两侧:东侧的集会厅是《独立宣言》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签署地;西侧则是宾夕法尼亚最高法庭。管理员带领大家首先进入了集会厅。这座当时算得上宽大的厅堂色调淡雅,墙体呈淡灰绿色,一盏多枝吊灯从屋顶垂下。和我们相对的墙体上有两座壁炉,壁炉间是当年的主席台,一把高背木椅特别显眼,其上雕刻有一个半圆形、位于地平线上的太阳。屋内还摆放了13张桌子,其上覆有军绿色的桌布,还有一盏插着白色蜡烛的烛台,这是13个殖民地的代表席。

  1775年4月,莱克星顿和康科德响起了反抗英国统治的枪声。同年5月,第二大陆议会便开始在集会厅议事,他们推选华盛顿为当时新成立军队的总司令,并决定创建海军。虽然当时第二大陆议会不满英国统治,但对宗主国依旧抱有希望,他们起草了《橄榄枝请愿书》,称自己是国王和英国忠实的臣民,想要在祖国和殖民地之间保持团结。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并没有对此有所回应,短短一年间,第二大陆议会的思想便发生了180度转变。1776年6月,以杰斐逊为首的“五人小组”开始起草一份宣布脱离英国统治、独立建国的文件--《独立宣言》。6月28日,宣言的修订版呈交至第二大陆议会;7月2日,议会正式宣布北美独立;7月4日,在集会厅中,56名与会代表逐一签署《独立宣言》。这一历史性的文件不仅宣告了全球首个欧洲殖民地的独立,其中透露出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等平等自由的理念更是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

  美利坚独立后,这个年轻国家的首部法令《联邦条例》却难以令人满意。光阴流转到1787年5月,集会厅见证了美国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刻:制宪会议的召开。13个州的代表乘坐马车,风雨兼程,再一次聚集到费城的这间房间里。他们就应该修订现有的《联邦条例》还是新制订一部宪法展开了激烈争论。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大家选择了后者,制定出《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这一美国的根本大法,这也是世界上首部成文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序言仅有一句话:“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该法确定了立法、司法和行政相互保持独立的三权分立制度,以及宪法至上、联邦体系和人人平等等重要原则。它不仅是美国立国的重要文件之一,还成为此后许多国家制定宪法的范例。在讨论激烈的制宪过程中,富兰克林注视着华盛顿所坐的那把刻有半个太阳的椅子,欣慰地说“自己终于知道那是一轮初升的旭日而不是沉暮的夕阳”。

  出集会厅,西侧就是宾夕法尼亚最高法庭。这个房间和集会厅大小相仿,不过墙体为米色,法官席高大庄严,比视线略高。法官席背后有一幅颇为抢眼的宾夕法尼亚纹章:两匹马前蹄高扬,拱卫着一张盾牌,盾牌顶上立着一只美国国鸟白头海雕,盾牌上从上至下绘有一艘载满该州货物运往全球的帆船、一架犁铧(这是该州自然资源丰富的象征)和三捆象征土地富饶的金黄色麦束。在这幅纹章绘画之上立有一座金色的正义女神像,她右手持剑,左手提着一架天平,象征着法律的无私与公正。据说在1776年7月8日前,这间法庭中悬挂的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纹章,当天一队宾夕法尼亚士兵风卷残云般冲进屋里,把这代表英国殖民统治的纹章扫进了历史的尘堆。

  金声玉振--自由钟

  走出独立厅这座饱含历史沧桑的建筑,正逢上午11点整,钟楼上传来浑厚的钟声,在冬日里沉稳地传向四方。现在悬挂在钟楼上的这口钟是复制品,原钟曾在首次大陆会议以及莱克星顿和康科德战役等重要历史节点上震聋发聩,这座原本毫不起眼的州议会大楼上的大钟逐渐升华成自由的象征,人称自由钟。虽然自由钟已经裂口嘶哑,再也不能发出震撼人心的浑厚声响,但如今它被请进了位于独立厅西北的自由钟中心,它那激荡心灵的回响依旧感染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随着人流从北面进入了自由钟中心,向南走去,一系列展览述说着这口大钟的身世。1751年,宾夕法尼亚议会议员艾萨克·诺里斯向伦敦的怀特查珀尔铸钟厂订制了一口钟,以悬挂在议会大楼上。这口钟耗资100英镑,于1752年9月运抵费城。钟高0.91米,重943千克,顶部周长2.29米,厚3.2厘米,底部周长3.66米,厚7.6厘米。谁知在第一次敲击时,这口新钟便出现了裂缝。两位费城的铸工奉命将这口钟熔化后,重新铸成了一口钟。每当需要召集律师出庭或费城市民集会时,这口钟就会响起,这便是后来的自由钟。

  来到整座建筑的南端,天光洒泄,暗铜色的自由钟便沐浴在这光明之中,隔着一道高大的玻璃幕墙和独立厅相望。此时已有很多游客围簇着它,它悬挂在一大块遒劲的美洲榆木料上,在天光和灯光的辉映下泛出青色和金辉。和想象中的精致不同,钟体表面并不光滑,甚至显得有些粗糙。一条黝黑的裂缝从钟底倾斜而上,直到中上部才终止,谁也不知道自由钟具体是什么时候开裂的。1846年,费城市政府请铸工修补裂缝,以防止其继续开裂,并尝试恢复钟声,可惜这一修复工作并没有成功。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条约手指粗细的裂缝正是当年尝试修复的结果。现在的人们谁也没有听到过它当初的钟声,不过也不必太过失望,公园网站上有一段音频,这是用电脑模型模拟出的自由钟钟声。

  将视线移到钟体上部,“直到各方土地上所有的居民均宣告自由”的铭文赫然入目。这口以自由为名的大钟不仅见证了美国独立,还激励了许多政治运动。1915年,德克萨斯州的妇女活动家凯瑟琳·卢森伯格复制了一口自由钟,以此推动妇女获取投票权的运动。她把钟的铃舌绑住,要等到妇女获得选举权后,才让其发出声音。到1920年,美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通过,终于赋予妇女投票权,悠远的钟声也随之响起。

  漫步园中--寻找美国建国之初的气息

  美国国家独立历史公园内的史迹远不止独立厅和自由钟两处,漫步其间,处处可以触摸到美国初创时的脉搏。

  刚出自由钟中心,笔者便在其北面发现了一处看似未完工的“建筑”:白色的门窗仅有框架,红砖墙体也仅及肩高,只有几根柱子象征性地升到了约一层楼的高度。就在这一“建筑”旁,还有一间玻璃围合的空间,可以看到地下室等遗迹。原来这里曾经是美国总统华盛顿和亚当斯的寓所,遗憾的是未能保留至今,华盛顿曾赞誉这栋寓所为“城里最精致的房屋”。向东南方走去,在核桃街、第三街和码头街围合而成的一方三角形的地块上,矗立着一栋恢宏的灰白色罗马复兴风格建筑--商贸交易所。这座建筑建于1832~1834年间,当时尚处襁褓中的美国急于除去自己身上的英国印记,英国建筑风格自然受到摒弃,散发着民主光辉的罗马建筑受到杰斐逊等人的青睐,以罗马建筑元素为基础加以改进的罗马复兴建筑风格进而风靡美国,以至于它竟成了美国首个国家建筑风格。商贸交易所建成后迅速成为费城的金融中心。1875年,费城证券交易所落户于此,如今这栋建筑已成为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证券交易所。

  在商贸交易所西面有一栋联邦风格的3层小楼,这是代表费城当年典型精英阶层住所的怀特主教楼。复行不远,便是18世纪费城一座中产阶级家庭住宅--托德楼。这一带几乎每栋公共建筑都有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过往:美国第一银行是1791年由美国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监管美国货币体系而建;一座并不起眼的两层红砖楼房曾经还是美国国会的所在地……不经意间,独立厅的钟楼中再次响起了钟声,在清冽的空气中显得尤为凝重,身旁仿佛还响起了18世纪的人们循着钟声奔向独立厅的脚步声。

返回顶部